未审案 先做题宁波少年法庭审案引入心理测试本报记者 朱乔夫 通讯员 陈海滨
这是宁波市镇海区法院少年法庭审理的一起抢劫案件,被告人徐瞰(化名)只有15岁,但其犯的是抢劫罪。 当然如果仅仅从检察院的起诉状和法院的判决书来看,15岁的徐瞰就像是一个烂了芯子的少年,其犯罪行为甚至比一般成年人的犯罪手段还更具危害性。但是,如果我们从宁波市两级法院目前正在推广的、专门在审判之前给那些未成年嫌犯做的那份综合心理测试题来分析,就能找到他犯罪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有利于他今后的改造。 少年持刀抢劫 今年3月4日晚,徐瞰携带菜刀等候在镇海区蛟川街镇的骆东路陈家桥路口,准备“弄点钱用用”,他丝毫没有考虑晚上是否能抢到钱,或者这样做有什么危险,只是觉得内心有一种躁动,一定要发泄发泄,而抢劫是最“适合”的方法,不但够刺激,还能来钱。当然,徐瞰多少也考虑过一些“实际”情况,抢劫女人要比抢劫男人来得容易。 其实,徐瞰害怕强有力的男人,对女人下手,这多少给了他一个在暴戾的父亲面前显示强大的机会,在内心深处,徐瞰甚至隐隐约约地崇拜着他的父亲,父亲尽管暴戾,但却无人和他对抗。 徐瞰似乎渴望着这样的机会。 当晚9点30分左右,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女人路过,徐瞰觉得机会来了。他没有任何犹豫,持刀拦住了那个骑车的女人,抢了一个包和150元现金。 仅过了半个月,在家为了一点小事被老爸狠揍一顿的徐瞰再次“意识”到暴力带来的“好处”,包括他的母亲在内,没有人可以劝服父亲不打徐瞰,惟一可以解释的是,父亲的权威太大了,大得让人不敢怒也不敢言。同月21日,徐瞰再一次想证明自己的强大,他要像他父亲一样有“力量”,让面对他的人不敢怒不敢言。这次,他还是拿着那把菜刀,作案的地方选择了镇海区法院门口。当晚8点多,一个女人骑车独自经过。徐瞰在尾随了30米左右后动手了。 这次,他不是威胁,而是直接拿着刀砍过去。事后,徐瞰说他在“冲锋”的时候只觉得自己无比强大。 对方尖叫一声后撇下自行车就跑,徐瞰顺利地劫得400元现金和一只手机以及其他价值1000多元的零碎财物。 然而,很意外,同样还是短短的十几秒钟,徐瞰从一个无比强大的梦境里醒了过来,因为那个女人跑到不远的地方大声呼救。徐瞰开始逃跑,并将刚刚抢到的东西丢掉。不到一分钟,徐瞰就被路人逮住。 做题测试心理 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不满16周岁的徐瞰得到法院的从轻处罚是肯定的,但宁波市的两级法院没有据此将这名少年犯一判了事,而是精心推出了一套未成年被告人综合心理测试题,在审案前先让未成年被告人做题。 在这套被心理专家誉为“心灵抚慰卷”的测试题卷中,记者注意到试题的内容涵盖了青少年心理激烈碰撞时期的许多内容。就在徐瞰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官来到看守所,双方的第一次见面并非人们想像当中的一方是威严的法官,另一方是深深低着头或者脸上毫无表情的未成年被告人。徐瞰案子的审判长、镇海法院的苏坚法官告诉记者,当时,按照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规定,法官首先对徐瞰进行了法庭教育,但这种教育不是往常的那种说教和大道理,而是让他做有针对性的心理测试题卷。这套心理测试题卷的好处非常明显,即在许多看似与本案无关的题目中,揭示了未成年被告人犯罪成因以及实施犯罪行为时的心理动态,极好地体现了法律规定的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被告人的核心内容。和法官同去的还有一名心理医生,在做心理测试题卷前医生就开始开导徐瞰,徐瞰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被感动的,题卷做了一半他就开始对法官说心里话了,后来,他是非常配合地做完题卷的。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的心理学博士徐方忠高度评价了这张心理测试题卷。在这张题卷中提到当事人在家中的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几?最后离开的班级是快班还是慢班?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对最后一位班主任的印象如何?是成绩不好、还是纪律问题或者其他情况离开学校?最珍贵的是义气、打抱不平或者兴趣等…… 其中,还有许多涉及到心理学上的几种“认同”现象的题目。比如在徐瞰的答卷中,父亲的暴戾行为和家人的柔弱,使孩子出现“目标定向性认同”,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挫折时(遭受父亲无辜殴打等),往往会通过仿效对方,力求与对方取得一致,从而使自己也能获得成功。 徐博士说,孩子受到最多的挫折是来自父母的责罚,于是他们把父母作为目标进行模仿、认同,而且这种认同越来越多,使孩子在各方面越来越像父母。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的就是男孩子对父亲的“目标定向性认同”。 了不起的创新 宁波两级法院在未成年人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极为关注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深刻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少年法庭的法官们根据多年的审判经验,融合犯罪心理学、未成年人心理学,自己编制了这套包括未成年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等内容的综合心理测试题,通过庭审前让未成年被告人填写,不但易于打消未成年人思想上的顾虑,而且为今后的案件审理和挽救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此外,宁波的法院还积极引入心理专家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矫正。今年在审理展某等4名未成年被告人抢劫一案中,镇海法院了解到,展某年幼时父母就离婚了,后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使他对生活丧失了信心。为了彻底抚平他心灵深处的创伤,法院邀请了镇海区中心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展某做了多次心理辅导,使展某重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 因此,宁波市两级法院加强未成年人帮教工作捷报频传,余姚法院和镇海法院少年法庭先后被共青团中央、最高人民法院等评为“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同德医院徐博士称,法院如此关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且还这么专业,使他十分感动,他说: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
|